常抱,孩子會習慣?讓他哭,能幫助孩子獨立?
VS依附關係的建立

建立寶寶健康的依附關係
http://tw.myblog.yahoo.com/iris-babygarden/archive?l=f&id=24


「依附關係」對寶寶日後的影響

一個穩定、能「適時」和「正確」回應寶寶生理和心理需要的「依附關係」,將會培養寶寶的安全感、信任感,影響寶寶日後成人時期擁有健全的自我形象、 美好的人際關係,以及能夠妥善管理自我情緒。1978年Ainsworth曾做過一個對寶寶的「陌生情境測試」。該實驗是將一歲大的寶寶和媽咪、陌生人放 在一個空間內,然後過一會兒,媽咪會先出去,不久後再回來。研究發現,寶寶會有以下三種反應:

a.安全依附型寶寶──媽咪在時,寶寶敢於稍微離開媽咪身旁,自由去探索周遭事物;當媽咪離開時,寶寶會稍微緊張、不安,但慢慢地自己會安穩下來;當媽咪回來時,寶寶會表現得開心、愉悅,很高興看到媽咪。

b.抗拒型寶寶──媽咪離開之後,寶寶的反應會很焦慮、哭鬧不安;但是當媽咪回來時,寶寶的表現卻很衝突,想接近媽媽,卻又對媽媽拳打腳踢,似乎在怪罪媽咪把他丟下獨自一人。

c.逃避型寶寶──當媽咪離開時,寶寶的反應平淡少哭;媽咪回來後,他也不會表現得很高興,就是淡淡的,用「有距離」的方式來面對周遭事物的變化。

當 然,以上三種不同反應,都與平日媽咪與寶寶之間的互動有關。越是安全依附的孩子,所表現的分離焦慮越少,可能是因為他們相信父母仍然會返回的緣 故。有些媽咪會擔心若是寶寶一哭就抱,會太寵寶寶,讓寶寶太難帶;但台北教育大學幼兒與家庭教育學系盧明教授表示,其實主要照顧者若能在平日用心觀察寶寶 的一舉一動,對寶寶的反應敏銳,自然慢慢就能判斷寶寶此時哭鬧的原因為何,並給予及時、正確的反應,來滿足寶寶的需要;例如,若是知道寶寶喝奶的規律,就 較能判斷寶寶此時哭鬧是因為肚子餓了,還是其他原因。

倘 若寶寶哭了,照顧者卻不予以理會,漸漸地寶寶會覺得自己好像不被關愛,可能會轉為用更激烈或是消極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需要,當然這也會影響到寶寶 長大後與其他人的互動模式。例如,有研究顯示,孤兒院的孩子因為情感或生理需求較不能得著滿足(因為孤兒院時常是一個保姆需要同時照顧好多孩子),長大後 容易形成孤獨、冷漠的個性。

此 外,若是寶寶哭時,照顧者的反應時常不一致(例如:有時很溫柔地安撫,有時卻很煩躁地罵寶寶),寶寶可能也會感到「無所適從」,或感覺很沒安全 感。因此,曹淑華心理師建議主要照顧者對寶寶的回應應該盡量一致,避免情緒化;當然人難免有情緒,且每個寶寶的天生氣質不同,有些媽咪也會被寶寶搞到沒有 耐性的時候,因此建議父母(或「主要照顧者」)平日也要建立抒發壓力的管道(照顧寶寶格外需要耐性!),才能避免用情緒化的方式對待孩子喔!

====

有些媽咪擔心,餵寶寶母奶會讓寶寶太黏,但事實真是如此嗎?

Harlow 及Zimmerman在1959年時曾做過一個實驗,將出生6∼12小時內的小猴子和兩隻假的大猴子玩偶關在一起;其中一隻假猴子的身上纏著鐵絲,但裝有 奶瓶。實驗發現,當小猴子肚子餓時,牠們會去找身上纏有鐵絲的猴子玩偶喝奶;但當牠們心情不好、想得到安慰時,卻會跑去找另一隻沒有纏鐵絲的猴子玩偶。由 此可見,小猴子會將「生理」和「心理」面的需要分開,並不是「有奶才是娘」喔!

當媽咪親餵寶寶母奶時,寶寶獲得的,其實不只是生理面的滿足(吃飽),還有情感面的安慰,因為可以感受到媽咪的體溫和擁抱在懷裡的感覺。也因此會讓 人有錯覺,以為親餵母奶會讓寶寶較黏媽咪;其實就算不餵母奶,「主要照顧者」若是時常給予寶寶擁抱、撫觸等情感上的回應,寶寶也會和其產生親密感喔!======

附帶一提:

根據一些心理學家的研究發現焦慮矛盾型(Anxious-ambivalent)小孩的母親特性為:照顧能力差、不懂得如何滿足嬰兒的需求、不一致的行為。

逃避型(Anxious-avoidant)小孩的母親:通常是沒耐心、對嬰兒不敏感或表現出負面的反應、並拒絕身體接觸等反應。逃避依附的嬰兒表現出退縮、孤立、對學習沒興趣、缺乏動機。也不易交朋友。

遊走在焦慮型跟逃避型的中間稱紊亂型(Disorganized attachment)
此類型的小孩沒有固定連貫的反應方式。會依據環境的回應來表現抵抗或迴避。小孩經歷過受驚嚇的照顧者或令人害怕的照顧者。因為人際互動是不穩定的,所以導 致孩子無法有一致性的反應。面對照顧者,一般的孩子看到照顧者所理解的自我,如同一面完整的鏡子,而混亂型依附的孩子看到照顧者所理解的自己,如同從一面 破碎的鏡子。

延伸...
若沒有正當的照顧或呼應則會產生逃避型或紊亂型。
逃避型最容易出現在照顧不優良的保母身上,由於離開父母時
已受到焦慮矛盾的刺激(即不相信自我),再加上保母照顧不當(如:動不動就鞭打小孩,恐嚇小孩等等),如此孩童就會受到刺激轉而逃避型,封閉所有人與自我。
從小曾受過「刺激」(如:父母打架、受虐)較易出現紊亂型,而紊亂型的人,容易因談到過去之「刺激」而發怒。
建立良好依附感的重要性可見一斑...


延伸閱讀:
FB母奶娃娃考考妳社團討論串-親餵母乳與孩子黏人的觀點
http://www.wretch.cc/blog/blakedevil/13160028
FB母奶娃娃考考妳社團討論串-用百歲方式訓練孩子不夜奶好嗎?
http://www.wretch.cc/blog/blakedevil/13160027
寶貝花園討論串-親密育兒法,讓孩子更獨立
http://www.babysgarden.org/bbsview.php?postid=64613
百歲醫師帶來的育兒迷思
http://tw.myblog.yahoo.com/jw!e.PC7ZWCHwcqV4o8ESHnbxI-/article?mid=1480&prev=-1&next=1474
百歲醫師教我怎麼虐待嬰兒記
http://tw.myblog.yahoo.com/jw!e.PC7ZWCHwcqV4o8ESHnbxI-/article?mid=84&prev=123&l=f&fid=9



母乳相關資訊彙集區
http://blakedevil.pixnet.net/blog/post/30482956

arrow
arrow

    blakedevi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